优发娱乐,鸿禾娱乐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第五章 构建辐射冀中南的省会都市圈
按照打造京津冀第三极、强化省会在冀中南经济区主导地位和全省领先地位的发展定位,全面加强“一城三区三组团”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培育次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和都市圈辐射效应,加速推动形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乡一体、良性互动的省会都市圈。
第一节 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紧紧抓住全国城市化战略加快实施,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以大带小、协调发展”的原则,有序推进中心城市上水平、次中心城市上规模、小城市上能力和建制镇上特色,尽快形成地位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和功能协调的城镇体系。
构建职能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坚持加强城市分工、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着力组织实施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重点加强中心市区以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以中央商务区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产业新区为主的功能新区建设,跨越式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华北商埠和战略新兴产业增长极;进一步强化藁城、鹿泉和栾城三个组团城区的功能分工,加快疏解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塑造辛集、平山、新乐三个次中心城市的功能特色,打造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的战略节点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增长点;着力推进十个县城特色化建设和发展,有选择地规划建设一批商贸、旅游、交通、科教、文化特色城镇,努力在构建现代化城镇职能体系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和阶段性转变。
构建规模等级合理的城镇体系。按照“做优大城市、做大中等城市、做特小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推进中心城市升级、卫星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扩规、县城增容、建制镇提档,努力打造规模适度、层次完整、结构合理、互动发展的城镇体系。
构建空间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着眼于推进华北都市化地区的宏观地域结构优化,建设对接京津、连接东西、影响全省、带动冀中南的省会都市圈,跨越式提升华北中心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增强省会都市圈跨省级行政区的综合服务和吸引辐射功能。着力推进由一核(石家庄中心城市)、两圈(组团和卫星城市圈)、四轴(京广、石德石太、青银、京昆)、多点(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构成的省会都市圈建设。根据城市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差异,重点选择对全市优化空间布局、带动区域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城镇,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形成空间结构合理、功能良性互动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省会城市与其它设区市的对接,建设石家庄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快速通道,形成更大规模的省会都市圈,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节 加快省会城市建设
站在打造京津冀都市圈第三大中心城市,形成三足鼎立区域发展格局的高度,着力开拓省会城市空间,扩大省会城市规模,完善省会城市功能,提升省会城市地位,发挥省会城市作用,进一步加快和加强省会城市新区基础设施、标志性公共设施、生态工程、对外开放窗口、自主创新平台等的现代化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把省会石家庄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省内第一的多功能、组团状、生态型、现代化中心城市。
着力加强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建设。立足于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城市区域布局和促进城市功能区现代化建设,着力构筑“一城三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新格局,从统筹建成区与新城区、主城区与卫星城区、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市)三个层面的功能区调整、改造和建设入手,推进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十二五”期间,倾力建设正定新区,按照“低碳、生态、智慧”理念,坚持系统规划、滚动开发、交通先行、项目带动、产业引进、环境营造并进,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财智聚集、功能多元、生态和谐、水绿交融的创新之城、宜居之城和魅力之城;根据国家和省对省会城市产业功能定位和战略新兴产业核心区布局要求,整合、改造、重组城市东部各类开发区,规划建设具有产业增长极和新城区双重功能的东部产业新城;根据国际性中心城市和城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的要求,整合机场、车站、高新区等对外开放窗口和区域合作平台,站在建设外向型城市的全局高度,规划建设空港工业园、内陆港区和高新区国际人才港;根据中心城市生态化的发展需求和城市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要求,在开发建设太平河和民心河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加紧规划建设滹沱河生态功能区、西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和大西柏坡旅游功能区;适应城市人口急剧扩张的形势和优化居住功能区布局的要求,整合城市建成区的居住功能区,改造居住老区和城中村,加快破旧小区、影响观瞻的低矮建筑美化升级,重点规划建设城市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居住功能新区;立足于提升中心城市文体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文体活动设施,加紧整合城市文化、体育、娱乐、健身等文体资源,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站在建设文化特色城市的全局高度,规划建设集体育、文化、娱乐、健身、会展、商务、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省会城市文体活动中心。
专栏10全面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十大工程
◆城中村改造:规范和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沿街景观形象。
◆危陋住宅区改造:全面消除城区危陋住宅,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旧住宅区改造:基本实现旧住宅区道路硬化、绿化、路灯、排水等小区公共环境的全面改善。
◆廉租房建设:落实配建措施,进一步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公共租赁房建设: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逐步改善新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的居住条件。
◆小街巷整治:实施以路面维修、交通标识、路灯安装、地下管线敷设、路边景观美化五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天然气普及:进一步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积。
◆物业建设: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全面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停车管理:有效解决市区停车难问题。
◆便民设施配套:全面启动小区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实现居民出行距离最短、娱乐健身齐全、消费模式便利三大提升。
强力推进省会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建设。立足于建设500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加大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工程体系和能源工程体系建设,率先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石家庄铁路、公路、航空、轨道交通等客货运输枢纽及网络建设,增建城区铁路连接线,完善环城高速,加快建成区间、二环与外环间、主城区与组团城区间的骨干道路建设,改造提升城市出入口地区、窗口地区、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地区的交通设施,努力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快速道路体系、综合交通枢纽设施、立体交通设施、交通信息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岗黄水库水污染避险工程、滹沱河及洨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环城水系建设工程、城市污水回用工程、生产与生活节水工程和南水北调市区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设施、水资源高效利用设施、库坝防洪设施、城市水面景观标志性设施和城市节水设施建设水平上,得到跨越式提升;强化一次能源替代工程、热电增能及布局调整工程、公共服务设施、新能源利用工程、城郊地热开发利用工程、燃气引进工程等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设施现代化建设,在低碳城市建设和能源结构升级上取得大的进展。瞄准国内一流省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推进省会现代化和标志性商贸、市场、会展、信息、科教、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在现代城市形象展示、省会城市名片打造、综合服务能力升级、生态宜居住区升位上实现大突破。
专栏11城市风貌特色十大工程
◆省行政中心:依托维明街省级办公用地,建设环境优美、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的高效一流政务区。
◆体育中心:在正定新区高标准建设包含主体育场、游泳馆、体操馆等全面涵盖各类体育项目的综合性体育中心。
◆会展中心:在正定新区建设包含主会展场馆、专业场馆、新闻中心、商务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一流会展中心。
◆正定新区综合楼:整合老城区内分散的市级机关用地,在正定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建设正定新区综合楼,提高行政办公效率。
◆文化中心:在正定新区建设图书馆、档案馆,打造一流的新区文化中心。
◆都市中心湖:结合“一河两环”水系建设,建设“地标形象”、“世博公园”、“户外运动”、“生态休憩”、“湿地养生”、“会议商务”、“运动健身”7个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形成2平方公里的生态岛屿和13平方公里的水面湿地,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演艺中心:在正定新区集中建设文化演艺中心及艺术生产基地、石家庄市大剧院(奚啸伯大剧院)。
◆文化旅游中心:将正定古城打造为“古建艺术宝库”、“佛教文化博物馆”和“全国一流的旅游胜地”。
◆历史博览中心:启动纪念碑历史公园、省会铁路博物馆建设,将城市中心建设为展示石家庄百年历史的窗口,使之成为石家庄的门户地标。
◆工业创展中心:对东北部工业区15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综合改造,建设工业博物馆。
全面加强城市功能区管理。对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级各类城市功能区,保持功能区的相对稳定,不随意更改既定城市功能区的名称、范围和性质,不安排与功能区不协调的单位和建设项目,避免出现功能区交叉和重叠。在对城市城中村、旧住区、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所在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改造和建设。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对影响城市发展建设全局的重大骨干交通设施、给排水设施、能源设施、行政办公设施、商贸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科技教育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的项目选址、建设规模、建设水平和服务范围等,建立规范的建设管理制度和项目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建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明确街道主体功能,加强全市建成区内次级街道的改造和管理。
专栏12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十大工程
◆建立数字城市共享平台:构建集数字规划、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城管、数字房管、数字交管等内容为一体的数字城市管理平台。
◆实行城管综合执法: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使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精细规范。
◆推行城管进社区:抓好社区城管服务站基础设施、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构筑联动网络。
◆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全天候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到70%以上,加强垃圾转运站、运输车等环卫设施建设,建立起收集、运输、处理紧密衔接、规范处置的闭合管理网络。
◆凸显夜景亮化特色:打造富有石家庄特色的夜景景观。
◆提升景观整治水平:大力实施以广告治理、占道清理、建筑整饰为主要内容的景观综合整治,体现文化品位、突出区域特色、影显景观效果。
◆加大绿化管护力度:加强绿化植被的修剪、整形、冲洗,提高观赏效果。
◆增强环境监测能力: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与监管能力。
◆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全面加快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交通管理能力。
第三节 培育发展次中心城市
以大西柏坡建设为契机,推进平山省会西部次中心城市建设。紧紧抓住大西柏坡开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打造太行山区中等城市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大气魄规划,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整合资源,精心打造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特色,太行山区自然风景与民俗风情旅游相结合的平山网络化、特色化旅游格局,统筹推进公路、铁路、公交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按照“用地布局合理化、村庄布局规模化、居住水平城镇化、景观风貌特色化”的总体思路,将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规划形成新的镇村布局,特别是突出红色旅游和山区城镇特色,对平山县城进行整体改造升级,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增建具有地域和产业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和建筑群,增建一批现代化旅游接待设施,努力把平山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省会西部绿色休闲旅游基地,带动省会西部地区发展的龙头。
以扩大规模提升能力为着力点,推进辛集省会东部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以打造省会东部区域性次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区域带动能力和市场吞吐能力,不断提升对周边县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依托传统商贸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现代化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吸引石家庄市乃至冀中南地区轻工产品商贸物流资源的转移集聚,围绕延伸商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轻工产品加工制造业,不断突出城市产业特色,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省会东部地区出海的交通枢纽。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按照中等城市规模,有序推动城市空间拓展,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标准改造提升老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型建筑物,加强城市生态功能区和环保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力争将辛集市建设成为华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轻工商贸城市,石黄高速沿线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带动省会东部地区发展的龙头。
以空港工业园加速发展为契机,推进新乐省会北部次中心城市建设。紧紧抓住石家庄机场功能提升,临空产业区快速发展形成的有利时机,突出以港兴城、以港促城、以港带城的思路,建设华北地区新兴临空港城市,逐步把新乐建设成为“交通运输发达、流通经济兴旺、商务商业繁荣、高新产业集聚、人居环境优美和城市形象良好”的特色化现代城市,打造华北地区临空产业发展标志区,冀中南对外开放前沿地区,省会石家庄现代新型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第四节 提升城镇功能地位
加强省会周边小城市群建设。抓住省会都市圈产业快速集聚、人口迅速增长的机遇,率先把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功能地位突出、产业集聚能力强的晋州、井陉、灵寿、行唐、赵县、赞皇、元氏、无极、深泽、高邑县城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小卫星城市。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城镇向现代化升级的思路,统筹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建立全新的省会小城市群体系。
择优培育重点建制镇。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加快建设和发展旧城镇、新城镇、南智邱镇、邯邰镇、南佐镇、总十庄、小樵镇、北苏镇、张段固镇、铁杆镇、范庄镇、测鱼镇、天长镇、上安镇、口头镇、上方镇、慈峪镇、陈庄镇、温塘镇、南甸镇、西柏坡镇、院头镇等纳入国家、省、市重点的小城镇,积极培育小城镇特色产业,提高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产业、人口、资源和要素集聚。到2015年,重点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
专栏13县城扩容提质十大工程
◆加快完善提升县城总体规划:对18个县(市)和矿区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全力打造风格别致、各具特色、规模适度、优势明显的现代化新型县城。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打造省会区域1小时交通圈。
◆加快县城路网建设:形成主次干道和支路配置合理、通行顺畅、运行良好的路网格局。
◆加快标志性工程建设:以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和大型公益性项目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城形象明显提升。
◆加快提升环境质量:加大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力度,打造碧水蓝天、清新秀美的县城环境。
◆加快提升净化水平: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相应数量的垃圾转运站和垃圾转运箱,规范治理马路市场,保持干净整洁的卫生秩序。
◆加快提升绿化水平:加大公园游园、街旁绿地、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进度。
◆加快提升美化水平:大力开展环境容貌综合整治,街道景观达到空间环境协调、广告牌匾规范、各类设施安全美观的效果。
◆加快提升亮化水平:按照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原则,大力实施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打造璀璨靓丽的县城夜景景观。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开发,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县城容貌景观。
第五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我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机遇,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深化以工促农、以游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手段,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民居建设为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村民搬迁工程,分散农村居民点拆迁、合并、改造工程,新民居建设工程,工业聚集区占用农村用地工程等,创新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健全土地租、税、费以及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等政策。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加强财政资金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实施财政支农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保障财政支农资金首先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就业、公共交通、公共文化服务,用于基本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安全网、住房保障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村社会生活公共设施建设。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在条件成熟乡镇,试点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城市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
专栏14城乡统筹十大推进工程
◆城乡规划编制:明确城乡基本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推动城乡有序发展。
◆城乡产业发展:有序实施园区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推进工业、服务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提升县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新民居建设:建成一批彰显农村新气象、体现民居特色的示范社区。
◆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加快农村路、电、水、气、讯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城乡污染治理:加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所有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
◆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城乡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市、县、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组织,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流通互动的劳动就业格局。
◆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保障差距。
◆城乡一体化管理: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遵循特色发展、链条发展、互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富民强县战略。加大对特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粮油、果蔬、畜牧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优化升级医药、轻工、建材、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电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县乡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为抓手,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特色,建设主导产业特色突出、管理机制灵活、吸引辐射能力较强的县域特色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二、三级公路标准改建县城通乡镇公路,改善乡村道路路况,提高农村公路网密度和公路等级,增建农村公路与高等级公路、国省干线以及区域交通枢纽的连接线;在保证能源供给的条件下,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太阳能、沼气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继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和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稳产高产能力,加强农村防洪设施建设,增强农村抗御洪灾能力,积极探索实现农村集中供水,提高农村用水安全程度;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试点步伐,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乡镇和联合村污水处理模式。加强为农气象服务,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提高我市农产品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提供气象保障。
扎实推进新民居工程建设。以环省会、环县城和沿国道、沿高速公路两侧村庄为重点区域,有序开展农村新民居建设。积极稳妥撤并散、小、密、弱村庄,逐步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新民居建设要与村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与“空心村”改造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相结合。突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多户多型的原则,既适应不同地形地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习俗,又经济、适用、安全、环保,满足不同村庄、不同收入阶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增加新民居建设的技术含量,提高住房质量和舒适度。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区域后偏僻地区,有计划、按步骤地稳步推进,确保农村和谐建设,稳步发展。
专栏15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
◆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正定新区、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地区、空港新城等区域,重点产业基地,七个试点县市区,各县城周边5公里范围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新民居建设投融资平台,地方特色、传统风貌新民居建设与保护专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打机井、引地表水、管网延伸。
◆农村公路工程:新改建农村道路。
◆农村新能源工程:户用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工程,新型炉具推广工程。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农村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章 构建辐射冀中南的省会都市圈)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第五章 构建辐射冀中南的省会都市圈
按照打造京津冀第三极、强化省会在冀中南经济区主导地位和全省领先地位的发展定位,全面加强“一城三区三组团”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培育次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和都市圈辐射效应,加速推动形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乡一体、良性互动的省会都市圈。
第一节 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紧紧抓住全国城市化战略加快实施,京津冀地区发展规划即将出台,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以大带小、协调发展”的原则,有序推进中心城市上水平、次中心城市上规模、小城市上能力和建制镇上特色,尽快形成地位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和功能协调的城镇体系。
构建职能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坚持加强城市分工、完善城市功能、突出城市特色,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着力组织实施城市建设三年上水平,重点加强中心市区以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以中央商务区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产业新区为主的功能新区建设,跨越式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华北商埠和战略新兴产业增长极;进一步强化藁城、鹿泉和栾城三个组团城区的功能分工,加快疏解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塑造辛集、平山、新乐三个次中心城市的功能特色,打造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的战略节点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增长点;着力推进十个县城特色化建设和发展,有选择地规划建设一批商贸、旅游、交通、科教、文化特色城镇,努力在构建现代化城镇职能体系上实现跨越式提升和阶段性转变。
构建规模等级合理的城镇体系。按照“做优大城市、做大中等城市、做特小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推进中心城市升级、卫星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扩规、县城增容、建制镇提档,努力打造规模适度、层次完整、结构合理、互动发展的城镇体系。
构建空间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着眼于推进华北都市化地区的宏观地域结构优化,建设对接京津、连接东西、影响全省、带动冀中南的省会都市圈,跨越式提升华北中心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增强省会都市圈跨省级行政区的综合服务和吸引辐射功能。着力推进由一核(石家庄中心城市)、两圈(组团和卫星城市圈)、四轴(京广、石德石太、青银、京昆)、多点(县级市、县城和建制镇)构成的省会都市圈建设。根据城市发展基础和条件的差异,重点选择对全市优化空间布局、带动区域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城镇,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形成空间结构合理、功能良性互动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省会城市与其它设区市的对接,建设石家庄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快速通道,形成更大规模的省会都市圈,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节 加快省会城市建设
站在打造京津冀都市圈第三大中心城市,形成三足鼎立区域发展格局的高度,着力开拓省会城市空间,扩大省会城市规模,完善省会城市功能,提升省会城市地位,发挥省会城市作用,进一步加快和加强省会城市新区基础设施、标志性公共设施、生态工程、对外开放窗口、自主创新平台等的现代化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把省会石家庄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省内第一的多功能、组团状、生态型、现代化中心城市。
着力加强城市新区和功能区建设。立足于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城市区域布局和促进城市功能区现代化建设,着力构筑“一城三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新格局,从统筹建成区与新城区、主城区与卫星城区、中心市区与周边县(市)三个层面的功能区调整、改造和建设入手,推进新区建设、老区改造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十二五”期间,倾力建设正定新区,按照“低碳、生态、智慧”理念,坚持系统规划、滚动开发、交通先行、项目带动、产业引进、环境营造并进,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财智聚集、功能多元、生态和谐、水绿交融的创新之城、宜居之城和魅力之城;根据国家和省对省会城市产业功能定位和战略新兴产业核心区布局要求,整合、改造、重组城市东部各类开发区,规划建设具有产业增长极和新城区双重功能的东部产业新城;根据国际性中心城市和城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的要求,整合机场、车站、高新区等对外开放窗口和区域合作平台,站在建设外向型城市的全局高度,规划建设空港工业园、内陆港区和高新区国际人才港;根据中心城市生态化的发展需求和城市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要求,在开发建设太平河和民心河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加紧规划建设滹沱河生态功能区、西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和大西柏坡旅游功能区;适应城市人口急剧扩张的形势和优化居住功能区布局的要求,整合城市建成区的居住功能区,改造居住老区和城中村,加快破旧小区、影响观瞻的低矮建筑美化升级,重点规划建设城市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居住功能新区;立足于提升中心城市文体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文体活动设施,加紧整合城市文化、体育、娱乐、健身等文体资源,完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站在建设文化特色城市的全局高度,规划建设集体育、文化、娱乐、健身、会展、商务、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省会城市文体活动中心。
专栏10全面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十大工程
◆城中村改造:规范和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沿街景观形象。
◆危陋住宅区改造:全面消除城区危陋住宅,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旧住宅区改造:基本实现旧住宅区道路硬化、绿化、路灯、排水等小区公共环境的全面改善。
◆廉租房建设:落实配建措施,进一步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公共租赁房建设:积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逐步改善新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的居住条件。
◆小街巷整治:实施以路面维修、交通标识、路灯安装、地下管线敷设、路边景观美化五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天然气普及:进一步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积。
◆物业建设: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全面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停车管理:有效解决市区停车难问题。
◆便民设施配套:全面启动小区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实现居民出行距离最短、娱乐健身齐全、消费模式便利三大提升。
强力推进省会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建设。立足于建设500万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加大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水利工程体系和能源工程体系建设,率先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上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石家庄铁路、公路、航空、轨道交通等客货运输枢纽及网络建设,增建城区铁路连接线,完善环城高速,加快建成区间、二环与外环间、主城区与组团城区间的骨干道路建设,改造提升城市出入口地区、窗口地区、中心商务区等重点地区的交通设施,努力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快速道路体系、综合交通枢纽设施、立体交通设施、交通信息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岗黄水库水污染避险工程、滹沱河及洨河市区段综合整治工程、环城水系建设工程、城市污水回用工程、生产与生活节水工程和南水北调市区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设施、水资源高效利用设施、库坝防洪设施、城市水面景观标志性设施和城市节水设施建设水平上,得到跨越式提升;强化一次能源替代工程、热电增能及布局调整工程、公共服务设施、新能源利用工程、城郊地热开发利用工程、燃气引进工程等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设施现代化建设,在低碳城市建设和能源结构升级上取得大的进展。瞄准国内一流省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推进省会现代化和标志性商贸、市场、会展、信息、科教、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在现代城市形象展示、省会城市名片打造、综合服务能力升级、生态宜居住区升位上实现大突破。
专栏11城市风貌特色十大工程
◆省行政中心:依托维明街省级办公用地,建设环境优美、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的高效一流政务区。
◆体育中心:在正定新区高标准建设包含主体育场、游泳馆、体操馆等全面涵盖各类体育项目的综合性体育中心。
◆会展中心:在正定新区建设包含主会展场馆、专业场馆、新闻中心、商务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一流会展中心。
◆正定新区综合楼:整合老城区内分散的市级机关用地,在正定新区起步区核心区建设正定新区综合楼,提高行政办公效率。
◆文化中心:在正定新区建设图书馆、档案馆,打造一流的新区文化中心。
◆都市中心湖:结合“一河两环”水系建设,建设“地标形象”、“世博公园”、“户外运动”、“生态休憩”、“湿地养生”、“会议商务”、“运动健身”7个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形成2平方公里的生态岛屿和13平方公里的水面湿地,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演艺中心:在正定新区集中建设文化演艺中心及艺术生产基地、石家庄市大剧院(奚啸伯大剧院)。
◆文化旅游中心:将正定古城打造为“古建艺术宝库”、“佛教文化博物馆”和“全国一流的旅游胜地”。
◆历史博览中心:启动纪念碑历史公园、省会铁路博物馆建设,将城市中心建设为展示石家庄百年历史的窗口,使之成为石家庄的门户地标。
◆工业创展中心:对东北部工业区15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综合改造,建设工业博物馆。
全面加强城市功能区管理。对城市规划确定的各级各类城市功能区,保持功能区的相对稳定,不随意更改既定城市功能区的名称、范围和性质,不安排与功能区不协调的单位和建设项目,避免出现功能区交叉和重叠。在对城市城中村、旧住区、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所在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改造和建设。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对影响城市发展建设全局的重大骨干交通设施、给排水设施、能源设施、行政办公设施、商贸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科技教育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园林绿化设施的项目选址、建设规模、建设水平和服务范围等,建立规范的建设管理制度和项目审批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建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明确街道主体功能,加强全市建成区内次级街道的改造和管理。
专栏12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十大工程
◆建立数字城市共享平台:构建集数字规划、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城管、数字房管、数字交管等内容为一体的数字城市管理平台。
◆实行城管综合执法: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使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精细规范。
◆推行城管进社区:抓好社区城管服务站基础设施、各项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构筑联动网络。
◆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全天候道路清扫保洁面积达到70%以上,加强垃圾转运站、运输车等环卫设施建设,建立起收集、运输、处理紧密衔接、规范处置的闭合管理网络。
◆凸显夜景亮化特色:打造富有石家庄特色的夜景景观。
◆提升景观整治水平:大力实施以广告治理、占道清理、建筑整饰为主要内容的景观综合整治,体现文化品位、突出区域特色、影显景观效果。
◆加大绿化管护力度:加强绿化植被的修剪、整形、冲洗,提高观赏效果。
◆增强环境监测能力: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应急联动指挥平台,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与监管能力。
◆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全面加快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交通管理能力。
第三节 培育发展次中心城市
以大西柏坡建设为契机,推进平山省会西部次中心城市建设。紧紧抓住大西柏坡开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打造太行山区中等城市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大气魄规划,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整合资源,精心打造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特色,太行山区自然风景与民俗风情旅游相结合的平山网络化、特色化旅游格局,统筹推进公路、铁路、公交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方便、快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按照“用地布局合理化、村庄布局规模化、居住水平城镇化、景观风貌特色化”的总体思路,将大西柏坡红色旅游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规划形成新的镇村布局,特别是突出红色旅游和山区城镇特色,对平山县城进行整体改造升级,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增建具有地域和产业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和建筑群,增建一批现代化旅游接待设施,努力把平山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省会西部绿色休闲旅游基地,带动省会西部地区发展的龙头。
以扩大规模提升能力为着力点,推进辛集省会东部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以打造省会东部区域性次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区域带动能力和市场吞吐能力,不断提升对周边县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依托传统商贸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现代化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吸引石家庄市乃至冀中南地区轻工产品商贸物流资源的转移集聚,围绕延伸商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轻工产品加工制造业,不断突出城市产业特色,增强城市产业竞争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省会东部地区出海的交通枢纽。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按照中等城市规模,有序推动城市空间拓展,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标准改造提升老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城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型建筑物,加强城市生态功能区和环保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力争将辛集市建设成为华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轻工商贸城市,石黄高速沿线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带动省会东部地区发展的龙头。
以空港工业园加速发展为契机,推进新乐省会北部次中心城市建设。紧紧抓住石家庄机场功能提升,临空产业区快速发展形成的有利时机,突出以港兴城、以港促城、以港带城的思路,建设华北地区新兴临空港城市,逐步把新乐建设成为“交通运输发达、流通经济兴旺、商务商业繁荣、高新产业集聚、人居环境优美和城市形象良好”的特色化现代城市,打造华北地区临空产业发展标志区,冀中南对外开放前沿地区,省会石家庄现代新型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第四节 提升城镇功能地位
加强省会周边小城市群建设。抓住省会都市圈产业快速集聚、人口迅速增长的机遇,率先把经济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功能地位突出、产业集聚能力强的晋州、井陉、灵寿、行唐、赵县、赞皇、元氏、无极、深泽、高邑县城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小卫星城市。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城镇向现代化升级的思路,统筹产业布局、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建立全新的省会小城市群体系。
择优培育重点建制镇。按照择优扶强的原则,加快建设和发展旧城镇、新城镇、南智邱镇、邯邰镇、南佐镇、总十庄、小樵镇、北苏镇、张段固镇、铁杆镇、范庄镇、测鱼镇、天长镇、上安镇、口头镇、上方镇、慈峪镇、陈庄镇、温塘镇、南甸镇、西柏坡镇、院头镇等纳入国家、省、市重点的小城镇,积极培育小城镇特色产业,提高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产业、人口、资源和要素集聚。到2015年,重点城镇人口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
专栏13县城扩容提质十大工程
◆加快完善提升县城总体规划:对18个县(市)和矿区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全力打造风格别致、各具特色、规模适度、优势明显的现代化新型县城。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打造省会区域1小时交通圈。
◆加快县城路网建设:形成主次干道和支路配置合理、通行顺畅、运行良好的路网格局。
◆加快标志性工程建设:以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和大型公益性项目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城形象明显提升。
◆加快提升环境质量:加大大气和水环境治理力度,打造碧水蓝天、清新秀美的县城环境。
◆加快提升净化水平: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建设相应数量的垃圾转运站和垃圾转运箱,规范治理马路市场,保持干净整洁的卫生秩序。
◆加快提升绿化水平:加大公园游园、街旁绿地、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进度。
◆加快提升美化水平:大力开展环境容貌综合整治,街道景观达到空间环境协调、广告牌匾规范、各类设施安全美观的效果。
◆加快提升亮化水平:按照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原则,大力实施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打造璀璨靓丽的县城夜景景观。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改造开发,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县城容貌景观。
第五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我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机遇,创新工作理念和思路,深化以工促农、以游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为手段,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民居建设为重要内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村民搬迁工程,分散农村居民点拆迁、合并、改造工程,新民居建设工程,工业聚集区占用农村用地工程等,创新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健全土地租、税、费以及土地置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等政策。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加强财政资金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实施财政支农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保障财政支农资金首先用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就业、公共交通、公共文化服务,用于基本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安全网、住房保障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村社会生活公共设施建设。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在条件成熟乡镇,试点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城市户籍制度,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
专栏14城乡统筹十大推进工程
◆城乡规划编制:明确城乡基本功能定位,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推动城乡有序发展。
◆城乡产业发展:有序实施园区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推进工业、服务业向园区和基地集中,提升县域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新民居建设:建成一批彰显农村新气象、体现民居特色的示范社区。
◆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加快农村路、电、水、气、讯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城乡污染治理:加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所有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
◆城乡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城乡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市、县、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组织,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流通互动的劳动就业格局。
◆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保障差距。
◆城乡一体化管理: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遵循特色发展、链条发展、互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施富民强县战略。加大对特色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粮油、果蔬、畜牧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优化升级医药、轻工、建材、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电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县乡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为抓手,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重点,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特色,建设主导产业特色突出、管理机制灵活、吸引辐射能力较强的县域特色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二、三级公路标准改建县城通乡镇公路,改善乡村道路路况,提高农村公路网密度和公路等级,增建农村公路与高等级公路、国省干线以及区域交通枢纽的连接线;在保证能源供给的条件下,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太阳能、沼气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继续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和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稳产高产能力,加强农村防洪设施建设,增强农村抗御洪灾能力,积极探索实现农村集中供水,提高农村用水安全程度;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试点步伐,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乡镇和联合村污水处理模式。加强为农气象服务,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提高我市农产品水平、实现农民增收提供气象保障。
扎实推进新民居工程建设。以环省会、环县城和沿国道、沿高速公路两侧村庄为重点区域,有序开展农村新民居建设。积极稳妥撤并散、小、密、弱村庄,逐步推动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新民居建设要与村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与“空心村”改造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相结合。突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多户多型的原则,既适应不同地形地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习俗,又经济、适用、安全、环保,满足不同村庄、不同收入阶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大力推行建筑节能,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增加新民居建设的技术含量,提高住房质量和舒适度。坚持先易后难、先重点区域后偏僻地区,有计划、按步骤地稳步推进,确保农村和谐建设,稳步发展。
专栏15新农村建设重大工程
◆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正定新区、东部产业新城、大西柏坡地区、空港新城等区域,重点产业基地,七个试点县市区,各县城周边5公里范围新民居建设重点工程,新民居建设投融资平台,地方特色、传统风貌新民居建设与保护专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打机井、引地表水、管网延伸。
◆农村公路工程:新改建农村道路。
◆农村新能源工程:户用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工程,新型炉具推广工程。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
◆农村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发娱乐,鸿禾娱乐本网|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