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发娱乐,鸿禾娱乐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第七章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着力实施富民就业、教育提升、医疗健康、社保扩面提标、安居保障、食品药品放心、平安省会、社会管理创新等八大民生工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第一节 建立多元化劳动就业体系
把解决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型劳动就业体制。
努力促进就业。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积极就业政策和促进创业体系,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就业服务、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专项援助制度。建立涵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
突出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企业需要,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全市现有职业培训场地、师资、设备等进行整合,实行政府采购,建立工作统一、资金统筹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严格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充分吸纳进城务工农民。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纳本土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帮扶制度,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促进劳务输出的规模化。
第二节 实施城乡全民安居工程
通过免收土地费用,减免地方税费,减免配套费用,简化办证手续等政策措施,依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合理布局和综合配套原则,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通过整合政府房管部门管理的旧公有住房、冲抵地价方式收购小户型商品住房、适量新建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建立梯度的住房消费模式,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按先急后缓的原则,通过拆除重建和加固维修方式分批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结合新民居建设,开展农村房屋产权及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及流转试点,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节 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市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各类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年金保险,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覆盖城镇各类从业人员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工伤保险社会化管理。推进生育保险,逐步扩大保险范围,提高统筹层次。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完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实现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全覆盖,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障公众信息网络和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及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使全市社会保障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现代化。
第四节 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把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扶贫开发目标从以解决温饱为主到以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缩小差别、促进和谐的目标转变,从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向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能力为主的转变,创新扶贫模式,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可持续脱贫机制。
加大各类投入力度。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政策,在发展规划、资金、资源要素配置、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向赞皇、灵寿、行唐等贫困县(乡、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和社会事业等各类资金的投入,建立贫困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成稳定、持续、高效的扶持机制。
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平山、赞皇、灵寿、行唐资源特点和优势,依托大西柏坡建设,着力提升贫困地区旅游业,打造红色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力扶持依托当地资源的特色优势工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高财政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适时调整贫困线标准和扶贫开发战略目标。提高以工代赈资金补助标准和项目建设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调整以工代赈建设内容,增加开发性项目,切实促进四县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根据各国家、省扶贫重点县及非重点县脱贫和发展状况,调整和适当扩大扶贫开发实施范围,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信用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信贷试点和农户互助合作资金组织发展,开展村镇银行试点,解决因学、因病、因市场风险致贫问题。建立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相结合扶贫机制,对一部分特困人口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救助制度。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综合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管理水平。对缺乏生存条件的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改善异地安置村落的人居和发展环境。
第五节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绩效评价考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确保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打造一批全国名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高等教育普及化、职业成人教育终身化,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制度性建设,全面消除学校危房,努力完成城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县(市、区)域内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待遇差距,探索教师县管校用的机制,促进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全面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在“普九”全覆盖基础上推进“双高普九”,到2015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加快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园区,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人才,确立与石家庄全国生物产业基地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医学职业教育中心地位。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强势学科,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人才。注重发展特殊教育,保障聋哑、智障等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提升城市卫生体系水平,强化综合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大型医疗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整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抓住我市作为全省深化农村医改试点机遇,完善新农合制度,全面推进门诊统筹、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农村卫生体系,加快县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改造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形成以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促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交流,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基本一致。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为重点,抓好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对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逐年提高,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扩大基本药物使用范围,实行零差价销售,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加强和改善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 加强重大公共安全工程建设
明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条块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政府应急管理、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按照预防应急并重、常态非常态结合原则,建立统一高效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救援队伍,实现全社会整体联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督导、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机制。加强消防工作,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提升全社会预防火灾能力。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企业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预防和减少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三位一体”大调解、“四位一体”大维稳,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强化群防群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治安灾害事故稳中有降,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相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争创全国一流的平安省会城市。
第七节 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模式
大力推进城乡和谐社区、村镇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打造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做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互联网管理监控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体制,建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过渡性安置基地以及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场所设施,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强化政法综治信息化中心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动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服务需求。进一步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化、细致化、个性化,制定标准,规范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将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餐饮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使社区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社区公益服务。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发挥城乡社区、村镇自治作用,尝试建立社区居委会、村民自治委员会享受补贴的成员与“义务制”委员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设立社工站,招聘专职社工,负责完成政府下派任务。
第八节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文化,培育新时期城市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抓住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六城同创”有利契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依托,大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为依托,打造军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新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双拥各项政策法规,推进“双贡献”活动取得新成效,努力推进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依托,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监管,认真落实病媒生物防治措施,全面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依托,全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景观的保护利用,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品位;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依托,加快中心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环城生态圈体系建设、县级城区生态体系建设、绿色村庄生态体系建设、山区丘陵生态体系建设、平原农田林网体系建设、绿色通道森林体系建设、水系生态体系建设、森林公园、湿地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态建设质量;以创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为依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具有我市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推进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标准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建设。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持农村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努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培育体育产业,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传媒印装出版产业。壮大报业和广电两大传媒集团,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构筑全方位的新闻资讯传播体系。以数字化为引领,促进新闻传媒业结构化升级,积极发展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发展演艺产业,加快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推进艺术院团及演出场所资源整合,着力壮大演艺集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生产和营销,打造一批展示石家庄特色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并能长演不衰的精品剧目。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合理规划动漫产业布局,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大型动漫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动漫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延伸动漫产业链,鼓励文化企业生产制作与动漫形象有关的衍生产品,培育和发展动漫交易、消费市场,打造区域性动漫衍生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将动漫博览交易会办成国际知名动漫交易盛会。培育壮大文化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和礼品城、东方文化城、北方书城图书批发市场、古韵文化广场、怀特古文化茶城等五大文化市场,把我市建成立足京津冀、辐射华北、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大市场。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扶持藁城宫灯、井陉拉花、无极剪纸、晋州紫铜浮雕、辛集农民画等民俗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市场主体和园区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大型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正定古城、古中山国、赵州桥、伏羲台等历史文化和西柏坡革命文化的开发利用,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七章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布时间:2011-06-28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    打印
第七章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着力实施富民就业、教育提升、医疗健康、社保扩面提标、安居保障、食品药品放心、平安省会、社会管理创新等八大民生工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第一节 建立多元化劳动就业体系
把解决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实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发展型劳动就业体制。
努力促进就业。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基本满足城乡劳动适龄人口的就业需求。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积极就业政策和促进创业体系,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均等化服务,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和调控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劳动人事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和协调有关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基本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援助制度,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在拓展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城乡就业服务、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专项援助制度。建立涵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统计调查制度。
突出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企业需要,进行针对性地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对全市现有职业培训场地、师资、设备等进行整合,实行政府采购,建立工作统一、资金统筹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严格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充分吸纳进城务工农民。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纳本土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帮扶制度,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法律维权等服务,促进劳务输出的规模化。
第二节 实施城乡全民安居工程
通过免收土地费用,减免地方税费,减免配套费用,简化办证手续等政策措施,依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合理布局和综合配套原则,加快建设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通过整合政府房管部门管理的旧公有住房、冲抵地价方式收购小户型商品住房、适量新建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实物配租。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建立梯度的住房消费模式,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按先急后缓的原则,通过拆除重建和加固维修方式分批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结合新民居建设,开展农村房屋产权及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及流转试点,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三节 建立城乡对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市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各类从业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年金保险,确保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覆盖城镇各类从业人员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形成医疗保险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工伤保险社会化管理。推进生育保险,逐步扩大保险范围,提高统筹层次。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程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灵活转续。完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实现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全覆盖,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探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基本建立起社会保障公众信息网络和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及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使全市社会保障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现代化。
第四节 加大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把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民居建设,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扶贫开发目标从以解决温饱为主到以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缩小差别、促进和谐的目标转变,从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向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脱贫能力为主的转变,创新扶贫模式,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可持续脱贫机制。
加大各类投入力度。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政策,在发展规划、资金、资源要素配置、生产力布局等方面向赞皇、灵寿、行唐等贫困县(乡、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和社会事业等各类资金的投入,建立贫困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形成稳定、持续、高效的扶持机制。
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平山、赞皇、灵寿、行唐资源特点和优势,依托大西柏坡建设,着力提升贫困地区旅游业,打造红色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充分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大力扶持依托当地资源的特色优势工业和龙头企业发展,不断提高财政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适时调整贫困线标准和扶贫开发战略目标。提高以工代赈资金补助标准和项目建设标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调整以工代赈建设内容,增加开发性项目,切实促进四县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根据各国家、省扶贫重点县及非重点县脱贫和发展状况,调整和适当扩大扶贫开发实施范围,建立有进有退的动态流转机制。探索建立富有特色的农村信用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小额信贷试点和农户互助合作资金组织发展,开展村镇银行试点,解决因学、因病、因市场风险致贫问题。建立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相结合扶贫机制,对一部分特困人口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救助制度。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综合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管理水平。对缺乏生存条件的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改善异地安置村落的人居和发展环境。
第五节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绩效评价考核,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立确保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打造一批全国名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高等教育普及化、职业成人教育终身化,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制度性建设,全面消除学校危房,努力完成城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缩小县(市、区)域内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待遇差距,探索教师县管校用的机制,促进教师区域内合理流动,全面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在“普九”全覆盖基础上推进“双高普九”,到2015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加快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园区,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实用人才,确立与石家庄全国生物产业基地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医学职业教育中心地位。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强势学科,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人才。注重发展特殊教育,保障聋哑、智障等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制度。提升城市卫生体系水平,强化综合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更新大型医疗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整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抓住我市作为全省深化农村医改试点机遇,完善新农合制度,全面推进门诊统筹、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农村卫生体系,加快县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改造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形成以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中心,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促进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城乡交流,实现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基本一致。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为重点,抓好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强化疫情预测和预警报告制度,落实干预和防控措施,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高对各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确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逐年提高,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扩大基本药物使用范围,实行零差价销售,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加强和改善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实行男女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六节 加强重大公共安全工程建设
明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条块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保障应急预案体系、组织体系和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政府应急管理、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按照预防应急并重、常态非常态结合原则,建立统一高效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救援队伍,实现全社会整体联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督导、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机制。加强消防工作,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提升全社会预防火灾能力。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企业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预防和减少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三位一体”大调解、“四位一体”大维稳,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强化群防群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治安灾害事故稳中有降,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相对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争创全国一流的平安省会城市。
第七节 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模式
大力推进城乡和谐社区、村镇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打造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做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互联网管理监控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体制,建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过渡性安置基地以及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场所设施,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强化政法综治信息化中心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动机制、志愿机制、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服务需求。进一步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化、细致化、个性化,制定标准,规范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将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餐饮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使社区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价廉的社区公益服务。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发挥城乡社区、村镇自治作用,尝试建立社区居委会、村民自治委员会享受补贴的成员与“义务制”委员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动员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设立社工站,招聘专职社工,负责完成政府下派任务。
第八节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文化,培育新时期城市精神,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抓住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六城同创”有利契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依托,大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为依托,打造军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新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双拥各项政策法规,推进“双贡献”活动取得新成效,努力推进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依托,加强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监管,认真落实病媒生物防治措施,全面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依托,全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城市景观的保护利用,逐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品位;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依托,加快中心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环城生态圈体系建设、县级城区生态体系建设、绿色村庄生态体系建设、山区丘陵生态体系建设、平原农田林网体系建设、绿色通道森林体系建设、水系生态体系建设、森林公园、湿地生态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态建设质量;以创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为依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具有我市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推进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标准化、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建设。推进公共资源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持农村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努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培育体育产业,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传媒印装出版产业。壮大报业和广电两大传媒集团,导入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构筑全方位的新闻资讯传播体系。以数字化为引领,促进新闻传媒业结构化升级,积极发展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发展演艺产业,加快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推进艺术院团及演出场所资源整合,着力壮大演艺集团,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生产和营销,打造一批展示石家庄特色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并能长演不衰的精品剧目。推动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合理规划动漫产业布局,建设公共技术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一批大型动漫龙头企业,着力提高动漫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延伸动漫产业链,鼓励文化企业生产制作与动漫形象有关的衍生产品,培育和发展动漫交易、消费市场,打造区域性动漫衍生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将动漫博览交易会办成国际知名动漫交易盛会。培育壮大文化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和礼品城、东方文化城、北方书城图书批发市场、古韵文化广场、怀特古文化茶城等五大文化市场,把我市建成立足京津冀、辐射华北、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大市场。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扶持藁城宫灯、井陉拉花、无极剪纸、晋州紫铜浮雕、辛集农民画等民俗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市场主体和园区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大型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正定古城、古中山国、赵州桥、伏羲台等历史文化和西柏坡革命文化的开发利用,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优发娱乐,鸿禾娱乐本网|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冀ICP备06000020号-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